2017年5月26日 星期五

先美下月出手 提醒「息魔」臨近

先美下月出手 提醒「息魔」臨近

美國下月第四度加息預期升溫,惟美國未加,香港銀行先加息10點子(0.1厘),實質對市民供樓影響不大,反以姿態居多,並為長期低息環境敲響警號。

儲局累計加息3次 港沒跟

美國自2015年12月首次啟動加息後,陸續於2016月年12月及今年3月分別加息,累計3次,幅度有0.75厘。不過本港目前尚未加息之餘,反觀1個月銀行同業拆息利率(HIBOR),由美國首次加息後的0.225厘,僅升至昨日0.355厘。

雖然期內拆息稍為波動,但實際拆息升幅只有約0.13厘,港美息差持續維持約0.6厘水平。

加上聯儲局早前暗示今年底計劃「縮表」,將會導致港美息率拉闊,有機會加快推動本港的加息步伐。種種因素下,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亦不只一次提醒置業人士,美國加息周期開始後,樓市將有所調整,必須量力而為,小心風險管理。

但言猶在耳,樓市氣氛向上,銀行「水浸」,為吸客不斷減息,去年由H加1.7厘調低至H加1.28厘,供款利率僅1.7厘至1.8厘水平,亦毋須擔心不會批出按揭之下,不少市民願意高追入市。縱然政府及金管局月內連環推出辣招調控樓市,樓市氣氛未見明顯冷卻,多個新盤錄高倍數超額登記,二手亦屢破頂。

然而銀行付諸行動加按息響起警號,正好顯示出招成效之餘,亦能提醒市民,本港低息環境不是長期,加息正步步逼近。故此是次加息亦相當溫和,即使加息10點子,每100萬元貸款額計,月供只增多50餘元,對市民供樓負擔影響有限。

撰文:

鍾綺敏

27 May 2017

經濟日報

H按借500萬 每月多供約300元

H按借500萬 每月多供約300元

大型銀行相繼調高按息,對供樓人士來說自然是壞消息,供樓負擔略為加重,以一個500萬元貸款額的單位為例,加10點子(即0.1厘),每月供款大約多300元(見上表)。

現時本港逾9成業主,都是採用H按(拆息按揭)供款計劃,以現時市面上最低按息H+1.28厘計算,假設加約10點子至H+1.4厘,按昨日一個月銀行同業拆息0.355厘計算,實際供樓利率將由1.635厘,增加至1.755厘。

供30年 全期開支增10.5萬

以一個貸款額約500萬元的物業為例,以供款年期30年計算,每月原先供款額17,594元,就會增加至17,887元,每月供款多了大約293元,幅度約1.7%;至於全期利息支出就由133.4萬元,增加約10.5萬元至143.9萬元。

如果採用P按(最優惠利率按揭)又如何?按現時P(5.25厘)減3.1厘計算,上調息口10點子即為P減3厘,實際供樓利率則由2.15厘增加至2.25厘。

以同樣一個貸款額500萬元、供款期30年的物業計算,每月供款額就由18,858元上升至19,112元,每月供款多254元,加幅為1.3%。至於全期利息支出就由178.9萬增至188萬元,多約9.1萬元。

撰文:

梁振鋒

27 May 2017

經濟日報

2017年5月24日 星期三

按證調高按保費 最多增逾1成

按證調高按保費 最多增逾1成

金管局上周收緊按揭後,香港按揭證券公司隨即上調按揭保險收費,即9成按揭用家實質多付1.15萬元保費,增幅逾1成,料對部分有擔保在身的借款人構成影響。

金管局上周加辣,樓價少於600萬元的首置用家,維持最高可造8成按揭。不過,按證亦同步提高按保收費,當中浮息按揭按保收費,視乎按揭年期,一次付清的收費由貸款額佔比的1.15%至4.35%,提高至1.2%至4.6%水平,升0.05至0.32個百分點,按揭成數愈高,保費亦愈高,用家須付的保費將增多4%至14%不等。

以物業樓價400萬元為例,用家借足9成,貸款額360萬元,若還款期為30年、一次付清原先保費為貸款額的4.35%,即15.66萬元,但現時升至4.6%,保費加至16.56萬元,變相用家要繳多5.7%即9,000元保費。

假設用家借9成,選擇15年供款,一次性保費金額會由約11.45萬增至12.6萬元,多付11,520元,升幅1成。

據知,是次按證上調保費,是由於按證所擔保的銀碼比例於加辣後調高1成,成本增加下,保費亦有作調整。

例如目前用家承造9成首次單一按揭,銀行及按保分別借出6成及3成金額。但加辣後,用家即使為首置客,但持有其他按揭或擔保在身,銀行可貸金額要下調一成至5成,換言之,按保需貸出4成金額,故借貸成本亦增加,整體按揭成數維持最高9成。

利嘉閣:沒擔保在身沿用舊收費

利嘉閣按揭代理董事總經理黃詠欣表示,沒有擔保在身的借款人則沿用舊保費計算。如有擔保在身的用家採用每期攤分形式支付保費,平均每月還款加幅少於100元,相信對用家影響輕微。

另外,目前暫未見有銀行上調按息或削減回贈優惠,但有消息透露,個別銀行向前綫暗示,小額借貸宜盡快落實,意味正考慮提高細額按揭的貸款門檻。

24 May 2017

經濟日報

2017年5月11日 星期四

舊樓難升值 樓市轉勢風險增

舊樓難升值 樓市轉勢風險增

銀行就高樓齡物業批出長供款期,買家每月供樓負擔可減輕,協助上車,但高樓齡物業涉及維修機會多,升值空間較低,一旦樓市轉勢,比起新樓,銀行借貸所冒的風險更高。

維修費用多 業主或無力承擔

近年樓價高企,市民樓按的平均按揭還款期愈來愈長,根據金管局數字,2013年住宅平均按揭年期只有300個月(25年),隨近年樓價上升,更多買家要求長還款期,今年平均按揭年期已屆317個月,即接近26.5年,2月份甚至升至318個月,創歷史高位。

銀行及按揭公司因應現況,對還款期審批作彈性修訂,讓買家可衡量個人財務狀況,要求適當還款期,輕鬆供款。

不過目前樓齡超過60年的物業,一般會被視為舊樓,隨着樓齡愈高,大廈需要進行維修及保養次數多,涉及的維修費用龐大,一旦業主無力支付,作為物業的按揭銀行,便須承擔該筆維修費用。

市區樓老化 審批須維持嚴謹

其次,當抵押物業樓齡愈大,物業價值隨之下降,假如業主財務狀況欠佳,被銀行收樓,日後銀行要轉售該物業的難度會提高,而物業的市價有機會難抵當初的借貸額,可能為銀行及按揭公司構成損失及壞帳風險。

相比起樓齡較新的物業,銀行及按證公司就借貸高樓齡物業的風險必然較高,更重要的是,隨着市區物業步向老化,將有更多物業成為舊樓,銀行有需要維持嚴謹審批及風險管理。

另外,近年父母替子女支付首期上車個案大增,早前有個別中小型銀行趁勢加設長命按揭供到85歲計劃,由於該類按揭風險同樣高,經絡按揭市場總監劉圓圓指,該計劃已被金管局叫停,現時銀行最多只接受借款人年齡加供款期至最高80歲的申請。

撰文:

鍾綺敏

12 May 2017

經濟日報

按證寬貸款門檻 供款期添彈性 老牌藍籌屋苑受惠 借足30年申請料增

按證寬貸款門檻 供款期添彈性
老牌藍籌屋苑受惠 借足30年申請料增

樓價飈升,買家紛延供樓期減負擔,香港按揭證券公司(HKMC)就高樓齡物業還款期作彈性調整,若還款期加樓齡總和逾70年,可獲豁免審批,上限維持75年。業界料對老牌藍籌屋苑買家最受惠。

自2012年起,金管局就新造按揭最長還款期設限30年,銀行就計算物業按揭的樓齡及還款年期的總和(下稱樓齡加)則不得多於75年。而一般樓齡加超過70年以上的申請,以往銀行及按證公司須作出嚴謹的特別審批(SPECIAL-APPROVAL),若物業質素一般,批出的供款期會較短,或要求調高息率。換句話,以往樓齡超過於40年的物業,要批出最長30年供款期的難度甚高。

還款期加樓齡逾70年 豁免審批

不過,隨樓市持續升溫,愈來愈多準買家傾向以借足30年還款期供款,減輕每月的供款負擔之餘,以增加通過壓力測試的成數,加上本港樓宇步向「老化」,不少市區老牌藍籌屋苑,包括美孚新邨、太古城及南豐新邨等,個別期數樓齡已屆40年以上,故此現時樓齡加逾70年的按揭申請數量增多,亦會愈趨普及。

香港按揭證券近日更新指引,將樓齡加逾70年申請須按個別審批的提示取消,但該總和的上限,維持於最高75年。按證回覆本報查詢時表示,該總和上限要求沒有放鬆,仍維持75年不變,而有關條文的刪減,是基於對按保計劃申請程序進行簡化的考慮。

有中小型銀行主管透露,目前銀行對樓齡加逾70年的個案,會按借款人財務狀況及物業質素,作恒常風險管理評估,不需另作特別嚴謹審批程序。換言之,銀行及按證公司可就高樓齡物業批出更為彈性的供款期,相信日後造最長30年還款期的樓按申請將會增多。

增5年還款期 月供可減1成

以美孚新邨一成交為例,3期低層C室本月以522萬元易手,樓齡45年,銀行及按證公司以往很大機會只會批出最長25年供款期,以承造8成按揭、息率2.15厘計算,買家的淨收入至少多於4.96萬元才符合壓力測試。不過按現時指引,物業獲批30年還款期機會增,銀行相對於買家的收入要求較為寬鬆,以上述個案計算,月入4.56萬元便可通過壓測,每月供款額亦減13%至1.58萬元。

中原按揭經紀董事總經理王美鳳指,買家選擇長供款期成為趨勢,雖然銀行對樓齡加審批要求作彈性調整,但仍要視乎物業質素,其中以大型藍籌屋苑可獲批長年期機會較大。

撰文:

鍾綺敏

12 May 2017

經濟日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