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4月26日 星期二

物業成交急挫 經絡籲寬印花稅

物業成交急挫 經絡籲寬印花稅

【本報訊】經絡按揭指,今年首季(截至2月底止),整體物業註冊量平均每月錄得2,953宗,創28年同期新低。公司首席經濟分析師劉圓圓認為,應放寬印花稅及壓力測試,協助用家上車。

按貸2月僅4869申請 近18年低

另外,據經絡按揭資料,今年2月按揭貸款申請僅4,869宗,按月少1,571宗,屬1998年6月以來近18年新低。

有見物業註冊量及按揭申請急跌,劉圓圓指,現首次置業或樓換樓人士購買低於200萬元物業印花稅為100元。而上月近6成買家購買少於500萬元物業,故建議可將200萬元界綫擴展至500萬元以下物業。

另外美國加息步伐緩慢,估計本港今年最多加息0.25厘至0.5厘,可將壓力測試由現時3厘收窄至2厘,按揭門檻相對降低,讓更多用家可承造按揭。

劉圓圓續指,按揭措施為市民置業重要因素,近期銀行及發展商分別以低息及高成數按揭搶佔市場,冀望放寬建議可讓物業註冊量回至約4,000宗健康水平,避免按揭市場步向萎縮。

27 April 2016

經濟日報

2016年4月6日 星期三

細銀行參戰 樓按低息H加1.5厘

細銀行參戰 樓按低息H加1.5厘
保留優惠現金回贈 吸納豪宅客

銀行減按息戰加劇,繼東亞銀行(00023)後,再有中小型銀行把H按(即HIBOR銀行同業拆息計價,昨一個月H為0.23厘)調低至H加1.5厘,實質利率減至1.73厘。

市場人士指出,近日銀行職員頻頻到不同地產代理分行聯絡前綫代理,講解目前銀行按揭息率走勢,及推出不同的短期獎勵計劃,刺激前綫代理的積極性。

個別急於追趕業績的銀行職員甚至推出低息按揭方案搶客,例如一間規模較細的銀行,近日向港島南區的地產代理推介全新H案,首3個月H加1.5厘,實質利率減至1.73厘,跌穿1.8厘;第4個月起全期H加1.6厘,其他優惠例如1%現金回贈及鎖息上限為P減3.1厘不變。不過,貸款金額則須高於1,000萬元,主要吸納豪宅客戶群。

13銀行 推全期H加1.6厘

值得一提的是,目前已有兩間中型銀行提供H加1.5厘的的低按揭,而提供全期H加1.6厘(實質按息1.83厘)的銀行達13間(當中3至4間能提供高息存款掛鈎戶口),較上月底增加4間,可見減息戰持續蔓延。

業界人士指出,豪宅項目按揭成數最多為5成,以目前的樓價走勢,相信比中小型住宅更加穩陣,反映銀行的風險評估仍然保守。其次,相關銀行只是個別分行推出相關優惠,相信不會進一步刺激其他銀行跟隨減息。

中銀滙豐 推居屋客現金回贈

事實上,近月銀行搶按戰不斷升溫,其中綠表(未補地價)居屋便是另一個主要戰場,例如渣打銀行為居屋買家提供全期H加1.6厘低息按揭,與私樓睇齊。

中銀香港(02388)及滙豐銀行甚至為綠表居屋客提供高達8,000至10,000元的額外現金回贈,較私樓市場目前最高的1,500元高出5倍。

工商舖按揭 銀行增資源搶奪

另外,業界人士指出,新一批白居二名額於1月中開始入市,綠表公、居市場明顯轉活,故刺激銀行增加資源爭搶該批客源。

另外,一向平靜的工商舖按揭市場,近期銀行也增加資源搶奪,例如永隆銀行為舖位買家提供H加1.8厘(實質按息2.03厘)的超低息按揭優惠;而東亞銀行則為舖位買家提供最高1.5萬元信用卡免找數額外回贈優惠,較該行於住宅市場提供的1,500元高9倍。渣打銀行則把高息存款掛鈎優惠伸延至商舖市場,存款息率2.53厘。反映銀行搶按戰持續擴大至不同戰綫。

撰文:

黎煥成

7 April 2016

經濟日報

2016年4月5日 星期二

跌市置業 一二手怎選擇

跌市置業 一二手怎選擇

樓價回落,有利上車客置業,買家入市時除考慮地區、樓價及配套外,個人手持的流動資金,對買家選擇新盤或二手物業,會有決定性作用。

新盤出招吸客 買家支出減

大量新盤陸續推出,尤其細單位供應佔主導,而現時新盤均以貼市價、甚至低市價推出,又透過各種付款辦法,低首期按揭等優惠,吸引準買家入市。發展商一般會提供印花稅回贈,加上新盤物業買家免佣,亦可減買家現金支出。

事實上,買家於二手市場上置業,要準備的流動資金,往往比新盤要多。以一個400萬元的物業為例,涉及的印花稅已需9萬元,加上樓價1%代理佣金4萬元,單計這兩項支出,已比一手買家要準備的資金多出13萬元。

另外,銀行對二手樓估價不足,隨時令買家要付出更多首期。但新盤物業往往得到銀行「包按」,買家可免除估價不足而要「抬錢」上會的問題。其次,新盤樓價已包括基本裝修及家電,往往涉及數以10萬元計,買家亦可節省一大筆往往要即時繳清的裝修資金。

二手屋苑配套齊 即買即住

相比下,二手屋苑亦有其優勢,屋苑如牛頭角淘大花園、沙田第一城等,位於已發展地區,交通生活配套會比位於元朗、屯門等新界新盤好。另外,部分新盤樓花期可長達兩至三年,除了不能「即買即住」外,新盤買家亦要需對樓價下跌,單位未入伙或已成負資產等風險。

撰文:

文倩婷

報道系列: 樓市危與機

6 April 2016

經濟日報